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2015-01-26 11:04:37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会议综述
华南师范大学、哈佛大学哲学系、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当代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及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4—17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学生有100多位,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州A&M国际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会议录用论文40篇,内容涉及复杂性与突现、意识发生与意向性、心—身关系等主题,集中反映了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动态和主要进展。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颜泽贤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教授、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Sean D. Kelly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在讨论中,学者们的思维碰撞不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可谓是精彩纷呈。在关于复杂性与突现主题的讨论中,与会者就如何界定突现问题进行了争论。弗吉尼亚大学的汉弗莱斯(Paul W. Humphreys)教授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报告中指出,依据随附关系来讨论突现对我们没有帮助,较好的进路是依据某种环境或情境来讨论。他通过粒子对撞形成新粒子的案例表明,突现性质完全不同于生成的那些元素。他提出了整体主义“更好的”表述以替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提法:一个实体与其他实体在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其性质,甚至在最终生成的实体中不复存在。不过,汉弗莱斯关于用环境或情境概念来代替层级概念的主张,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华南师范大学的范冬萍、颜泽贤和中山大学的张华夏教授合写的《复杂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一文清理了科学哲学中的因果概念,认为不改变流行的因果概念也能说明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这个有关突现的核心问题。他们提出,在讨论突现时,必须同时强调微观动力学、宏观动力学和环境动力学,这是解释复杂系统突现和下向因果关系的关键问题,而下向因果关系表现为下向约束、下向选择和下向控制这三种形式。他们与汉弗莱斯虽然同属于强突现主义学派,但在是否需要用环境或情境代替层级概念的问题上有分歧,因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影响突现发生的环境或情境是否仍然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春雨教授根据序参量假定也肯定了下向因果的存在,但认为下向因果不一定是序参量,因为役使原理不适于解释系统任意时刻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吾伦教授着重从生成过程的角度讨论了突现概念的意义,重申了他的“突现即生成”命题,提出了整体论问题的几种可能的研究进路。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依据霍兰的突现理论分析了复杂组织的生成条件,并试图建立相应的解释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德伟教授的工程演化机制分析,又把复杂性的研究扩展到人工自然领域。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还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开展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博士定义了复杂系统突现的模拟推导过程,指出了模拟可导出的必要条件。广西民族大学的高剑平教授全面地分析了突变理论在系统科学中的地位,认为突变理论已经为新信息的突现提供了恰当的描述工具。
从量子力学角度讨论整体性质的论文有两篇。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对于格罗夫算法(Grove’s Arithmetic)进行了评论,强调了量子测量对于经典值的意义。嘉应大学沈健副教授认为,量子控制中的消相干表明,量子世界的系统是全新的,如果从经典的思维出发将不能保证系统的独立性。
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梳理了有关强人工生命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反驳了反对强人工生命的4种论证,即人工生命只是对生命的模拟、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多重实现造成的实验上的不可能性以及“鞋子/苍蝇”谬误。他认为,这4种论证都是不能成立的,从而强人工生命是可能的。李建会的观点可以被看做是对功能主义的一个支持。中山大学王志康教授还讨论了人类意识的进化问题,强调有人的世界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人类理性的影响。
关于意识发生与意向性问题,有两位学者考察了现象学的研究进路。哈佛大学凯利(Sean D. Kelly)教授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出发,主张对于对象性质的经验包含着对象呈现距离和角度的经验,规范的自指性(normative self-referentiality)是对象经验的必要特征。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则批评了胡塞尔现象学中对意识发生问题的过分简化,强调意识是突现的产物,应当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多维度的解读。美国路德大学陈向教授从人类认识全球暖化的实例出发,探讨了人的心理倾向形成过程,指出人类对直接和瞬时因果的偏好造成了在认识复杂过程滞后效应方面的障碍。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对整一性投射谬误(FUD)进行了解析,指出了这种谬误可能带来的两个错误,并以实例说明了应当如何避免整一性投射谬误陷阱。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区分了弱的集体意向和强的集体意向,讨论了个体意向与集体意向的关系,强调了集体意向的相对独立性。武汉大学的黄妍博士接受了塞尔(John Searle)有关集体意向不能还原为个体意向的观点,但她进一步指出,集体意向不是意向本身的一种性质,因而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中山大学李平教授讨论了宗教范畴的概念化问题。在他看来,西方文化学者对宗教的概念化是分析的,并不适用于公众的宗教观念,也不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实际上,宗教认知问题可以转化为科学认知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的赵亮英博士针对塞尔的“充分完成指称”的两个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识别原则是从意向性出发的,存在原则也基于意向对象的存在。这种意向理论使得塞尔的指称理论退却到语境指称论。华南师范大学的刘玲博士讨论了知识论证与物理主义的关系问题,认为亲知假说与物理主义不矛盾,知识论证不能表明物理主义是错误的。
从客观知识的角度来探讨心灵的特征,这是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领域。许多与会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讨论。华南师范大学的宋志润副教授详细解析了库恩的词汇系统(lexicon)概念,总结了词汇系统概念的特点及其与范式概念的区别。这个概念的使用,表明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后改正了那些易于滑向相对主义的观点,把不可通约性限制为不可翻译性。华南师范大学的罗伟玲博士试图在贝叶斯主义框架内整合常规科学和革命科学的合理性标准,认为贝叶斯方法能通过比较假说的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将经验支持与理论支持综合起来。如何在革命科学时期设定假说的先验概率?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争论。海南大学的夏代云、中国人民大学的冯艳霞、华南师范大学的尹维坤等,还讨论了理论还原问题。夏代云博士说,经典理论还原所必需的桥接律遭遇到心灵哲学提出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的困难,而这两个困难现在还不能克服;冯艳霞博士提出了“非还原突现二元论”,试图回应金在权为突现论设置的两难困境;尹维坤区分了两种桥接原理——理论内的和理论间的,指出它们分别对应着规定性和描述性定义。
在关于心—身问题的心灵哲学研究中,随附性是一个重要概念。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对金在权的强随附性、弱随附性、全总随附性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缜密的逻辑分析,认为这三种随附性的强度是依次递减的,或后者依次地为前者所蕴含。他指出,强、弱随附性是关于一类世界的随附性质与基础性质之间关系的,而全总随附性是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质与其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单世界论域内,整-部随附性和宏-微随附性是可以相互蕴涵的。陈晓平教授对随附性意义的揭示,与汉弗莱斯教授不同意按照随附关系来说明突现问题的观点形成了对立。华中师范大学殷筱副教授回顾了哲学行为主义对心身二元论的批判,认为这是心灵哲学中第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并开语言分析风气之先,影响了此后的心身同一论、取消主义、异态一元论和解释主义。
在两天的学术讨论中,华南师范大学复杂性研究团队的扎实学风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言者和提问者的互动热烈,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会议结束时,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做了即兴发言,对这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希望能够在华南师范大学建立起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的研究中心,形成合力,推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本次国际研讨会,不仅给国内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前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交叉前沿问题的国际平台,也给国内学者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现其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时,会议也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典范。
(2)颜泽贤教授致开幕辞、作大会总结
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哲学教授颜泽贤致开幕辞。在开幕致辞上,颜教授分析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动态以及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交叉的前沿问题,强调了两个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方学者,尤其是来自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Sean Kelly教授以及弗吉尼亚哲学系Paul Humphreys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会后,颜泽贤教授对会议作了精彩的总结,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不但讨论了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问题,实际上还把交叉研究扩展到分析哲学、复杂系统科学哲学、心灵哲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他再次肯定了科学哲学中的交叉研究进路的可行性并认为未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应该继续沿着这个进路发展。另外,他表示这次会议也成功地促进了科学哲学界的国际交流,为国内学者以及国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共同平台,并因此促进了科学哲学共同体的团结。最后,他对全体参会学者师生,以及会议筹备组表示衷心感谢。
 
(3)哈佛哲学系主任Sean D. Kelly作大会主题发言
Sean Kelly教授现任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哈佛大学心灵/大脑/行为项目指导委员会合作主任。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类经验本质在哲学层面、现象学层面和认知神经科学层面上的广泛问题。出版的著作有:《现象学与语言和心灵哲学的关联》、《万物闪光》等,在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影响极大,是欧美哲学界中一位名气骤增的年轻哲学家。
12月14日上午,Sean Kelly 教授在大会上作名为“感知规范性与运动意向性”的主题发言,并指出该研究是围绕着梅洛庞蒂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梅洛庞蒂认为,正如感知世界只能通过事物之间的反射、影子、标准以及视野范围而表现出来一样,一位哲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也是由事物间的某些接合而组成。梅洛庞蒂称自己文章的目的在于唤起胡塞尔思想中存在的非思想元素。梅洛庞蒂称自己文章的目的在于唤起胡塞尔思想中存在的非思想元素。凯利教授认为这种解释方法具有明显的问题:将思考者本人的著作等同于其从未明确支持的观点,以及说思想者本人所明确支持的观点与他本人的想法相矛盾,这种说法是不严密的。梅洛庞蒂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空间的理解来实现熟练的、无需思考的身体动作,但这种对空间的理解不同于、甚至根本无法在我们为实现思考的、认知的或智慧的
行为时所需要的空间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解释。此外,梅洛庞蒂用“行动意向性”意指涉及我们对空间及空间特征在身体上及情景上理解的意向活动。凯利教授就从行动意向性的角度对位置进行解释,并指出行动意向性实质上是与一种物体在身体上的关系;最后,凯利教授还给出了行动意向性活动的逻辑形式。
(4)Sean D. Kelly教授在“文化素质大讲坛”作学术讲座 
 
14日晚上,在大会举行之际,应我校教务处的盛邀,Sean Kelly教授还亲临大学城校区出席了“文化素质大讲坛”,在教学楼1-206作了主题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学术讲座。出席讲座的还有美国加州路德大学陈向教授以及参加本次国际会议的部分教授及学者。当晚整个课室不但座无虚席,还站满了半个课室,甚至连过道都坐满了学生,场面堪称火爆。
Sean Kelly教授给在场师生介绍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授学生谋生技能,适应社会,让他们懂得如何有意义、有价值地生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陈向教授也给师生们介绍了美国加州路德大学的教育情况。两位教授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纷纷向他们提出问题。会后,两位教授都认为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性。
 
 
(5)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Paul W. Humphreys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12月15日上午,Paul Humphreys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其题目是“心灵及其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汉弗莱斯教授指出,当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坚持,除了允许出现的一些心理事实作为例外——包括意识的概念,基本物理学事实确定了所有其它领域的事实。
弗莱斯教授显然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他指出了当代科学的发展事实上是在抨击这一立场。汉弗莱斯教授说,心理事实是特殊的,并且基本物理事实也是特殊的,但是有关科学的许多其它领域必须被包括在对于世界的一个完整的解释之中。要想放弃基本物理学的特权地位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才能算做是基本的,因此,汉弗莱斯教授给出了基本性的一个全新的理解。汉弗莱斯教授不支持还原论的基本思想,即将心理性质还原为物理性质。他深受18世纪英国古典突现主义学说思想的影响,尤其在报告中引用了密尔提出的同质效应与异质效应。教授在报告中模拟了一个场景,涉及原有不同粒子以各种方式进行碰撞,碰撞后,原有粒子湮灭,而产生不同种类的新粒子。这一场景的举例证明了汉弗莱斯教授的观点,即新生成的性质是在原有基础上突现出来的,而不能用原有性质进行解释。实际
上,这个模拟场景正是继承了密尔提出的异质效应的概念,其原型也就是密尔当年进行阐述时举例用的化学反应,即反应物湮灭,生成物产生,生成物的性质不能用反应物的性质进行解释,这也就是古典突现主义的思想。
(6)Paul W. Humphreys教授作学术讲座  
12月13日晚,在主会开幕的前一晚,Paul Humpheys教授在大学城校区教学楼1-102出席了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的受聘仪式,并作题为“现代计算科学”的学术讲座。陈向教授等与会教授学者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Paul Humphreys教授介绍了现代计算科学的最新进展,指出,计算科学的显著特征是从“原则”方法转换至“实际”方法。计算科学的认识论不能以确定的人类认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工具知识,由技术进步所驱动。计算科学的概念框架与人类语言的概念框架不同,计算科学的模型将使用人类无法理解的概念框架,即该表征可能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明的。他还预言,未来的计算科学很可能都不是表征性的,将会使用纯粹形式的或者非符号化的运作来预测和控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讲座精彩纷呈,不时掌声四起。此次讲座不仅使大家对计算科学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引导大家进行深一层的哲学思考。Paul Humphreys教授演讲完,陈向教授作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有启发性的问题,计算科学的飞速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自身发展?科学可以实现的事情,人类是否就应该去做?这些关于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伦理问题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积极讨论。许多同学踊跃向Paul Humphreys教授提问,气氛相当活跃。Humphreys教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学生很有创新性思维。
 
 
 
 
(7)范冬萍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在本次会议中,范冬萍、颜泽贤、张华夏教授共同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复杂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因果概念分析与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视野》。14日上午,
范冬萍教授在大会上作中英文主题发言。范冬萍教授认为,复杂性科学的发展重新掀起了突现研究新浪潮,其中关键问题是探索突现的下向因果关系。他们力图在坚持“因果力在物理世界中封闭”之原则基础上充分肯定复杂系统下向因果关系的显著作用,从因果概念分析与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视野和反思平衡的进路研究这个问题。其基本观点是:突现产生层级,层级是突现的基本特征;复杂性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现象与实体、结构与过程以及不同的运行规律,需要运用不同的谓词或变量、不同的表征和语言来加以描述;跨层级的或同层级的实体之间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上向因果关系、下向因果关系和同层因果关系。在探讨复杂系统突现性质及其下向因果关系时,有三种动力学必须同时加以重视:(1)微观动力学,研究系统元素之间近程的、局域的相互作用和微观机制;(2)宏观动力学,研究系统元素之间长程的和全局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宏观结构与功能,以及微观—宏观生成机制;(3)环境动力学,研究处于混沌边际的系统大环境。这种三层级动力学的相互关系是理解复杂系统下向因果关系的关键所在。所谓复杂系统下向因果关系就是处于混沌边缘的大环境下,宏观结构及其动力学对微观元素行为的约束、选择和控制,它可以通过改变宏观的和环境的变量而导致微观变量的改变而得到证实。
(8)陈晓平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14日下午,陈晓平教授围绕其论文《多种“随附性”概念及其关系——兼评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陈晓平教授认为,“随附性”
概念是戴维森最早用来刻画心理和物理之间的那种既依赖又独立的关系。金在权对随附性概念给出更为精确的表述,区分了三种随附性即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并证明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是等价的。三年之后金在权修改了这一看法,认为强随附性强于全总随附性,而弱随附性与全总随附性是彼此独立的。本文指出,金在权关于弱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彼此独立的结论是错误的,而是强、弱和全总随附性的强度依次递减,后者依次被前者所蕴涵。因为所有的随附性不外乎三种,即金在权最早指出的强随附性、弱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其依赖性的强度依次递减,并且强、弱随附性具有可还原性而全总随附性则不具有可还原性。层次随附性属于强、弱随附性,因而具有可还原性;整-部随附性相当于全总随附性,因而不具有可还原性。宏-微随附性相对于多世界论域成为层次随附性,相对于单世界论域则成为整-部随附性。由于有些随附性可以还原而有些随附性不可以还原,因此,心理对于物理而言,有些方面可以还原而有些方面不可以还原。更一般地说,功能性质对于物理实现者而言,功能结构可以还原而功能意义不可以还原。本文纠正了金在权关于强、弱随附性的表达式和论证中的一些不妥之处,进一步阐发了三种随附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哲学意蕴,并将层次随附性、宏-微随附性和整-部随附性纳入这种关系之中。
(9)参会学者考察澳门文化遗产
12月14日,参会学者赴澳门考察文化遗产,参观大三巴牌坊、玫瑰堂、妈阁庙、澳门海事博物馆等。
 
 
 

标签:

上一篇:范冬萍教授参加第六届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年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