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工作简报(第8期)

2015-01-26 14:51:1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

2012第2期 (总第8期)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基地办编     201316
 
 
基地要闻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在第九轮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华南师范大学的哲学一级学科成功获批第九轮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我校的科技哲学学科及其“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是重要的支撑条件,范冬萍教授是哲学一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是基地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进展,为申报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
 
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
 
2012年8月,第一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顺利地进了换届选举工作。首先,第一届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魏宏森教授总结了过去十几年来本专业委员会所作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展望未来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发展美好前景。随后,会议选举了第二届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理事。本中心主任颜泽贤教授继续当选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本中心副主任范冬萍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第二届专业委员会还聘请了在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专家学者魏宏森、张华夏、金吾伦教授等作为本届专业委员会的顾问。最后,新当选的第二届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颜泽贤教授代表新一届委员会致辞。颜理事长首先对以魏宏森教授为理事长的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做的开拓性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魏宏森教授本人长期以来为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同时,颜理事长高瞻远瞩,对本届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总体看法和远景目标,并站在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总体趋势,特别突出强调了“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学科发展战略思想,勉励各位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要有国际化视野,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学术成果的同时,要注重让国外同行了解我们的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颜泽贤教授、范冬萍教授参加“2012广州论坛”
 
颜泽贤教授于2012年8月31受特别邀请参加由国务院参事院、中国社科院、中共广州市委、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2012广州论坛·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并做了重要的主题发言:“文化自觉:新型城市化的动力”,得到广东省各地官员和中外与会学者的高度赞誉。范冬萍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论坛。
 
 
范冬萍教授成为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
(科技哲学专业)特聘教授
2012年9月,我基地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获批设立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范冬萍教授成为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 科技哲学专业特聘教授,成为该岗位第一位特聘教授。目前,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仅有5位“珠江学者”,表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实力在全校居于前列。这是基地学科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
 
颜泽贤教授在澳门出席“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研讨会”
 
颜泽贤教授于2012年12月16日-18日参加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主办,澳门城市大学连同澳门共十所高等院校协办的“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研讨会”系列活动,并做了“城市国际视域下的澳门高等教育国家化”的主题发言。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召开2012年工作总结会
 
2012年12月22日,中心主任颜泽贤教授主持召开了本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会。会上,颜泽贤主任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颜泽贤主任说,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心的工作有新的进展,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有几个零的突破。第一,学科被批准设立“珠江学者”岗位,范冬萍教授被评为第一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二,我校的哲学学科被广东省评为第九轮省级重点学科;第三,于奇智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除此以外,我们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都有不小的成绩。
在谈到2013年的工作时,颜泽贤主任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坚持做好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哲学的研究,组织基地成员,充分吸取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瞄准国际理论前沿,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在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把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相关应用研究,尤其是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层面,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
与会的各位老师还就自己承担的各项研究工作进行了汇报,谈了自己在新一年里的工作计划。
 
“中英系统思想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筹备工作已经开始
 
作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正在与英国赫尔大学系统中心进行协商,拟联合成立“中英系统思
想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赫尔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校级合作协议已经签署。
 
陈晓平教授、胡浩副教授当选中国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理事
 
201211月,在贵阳召开的“中国逻辑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基地骨干陈晓平教授再次当选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胡浩副教授当选中国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
 
 
 
 
科研进展
 
本中心新获一批研究课题
 
颜泽贤教授主持澳门特区政府课题:澳门城市文化发展研究,已完成4万多字研究报告,顺利结题。范冬萍教授获得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功能主义与系统管理方法论的发展。陈晓平教授负责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教育部高教司的审查,今年6月正式立项。该课程的名称是“哲学导论:哲学问题与道德人生”,分为四个专题,共十讲。该课程是在给全校文科综合班开设的“哲学导论”课的基础上凝炼而成,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深受学生们的好评。董国安教授主持的课题“多元化与综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
 
范冬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结项
 
范冬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复杂系统整体论研究 ——复杂性科学哲学的视野”顺利结项。
该项目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1)前沿性: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问题既是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古老论题,也是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核心课题。经过20世纪后半叶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研究复杂性著称的美国圣菲研究所明确提出:“复杂性,实质上就是一门关于突现的科学。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发现突现的基本规律。” 对突现的研究是解决复杂性科学面临的困惑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家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些与突现有关的基本的哲学问题,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现与因果关系,层次与依随性,模型与现实的关系等。因此,突现论研究作为整体论的一种新形式得以复兴,复杂系统突现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复杂性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2)创新性:第一、根据复杂性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科学与哲学交叉的层面,对复杂系统突现机理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针对三类主要复杂系统的突现的动力学机理。即复杂系统模式突现的自组织机理,适应性与进化突现机理和多层控制与层级突现机理。对复杂系统突现动力学机理的揭示,不仅可以对突现的特征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而且为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突现过程与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基础。第二、提出了一种多层次互补解释原理与复杂系统突现的跨层级整体论的解释框架。无论是共时突现还是历时突现,突现的解释都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涉及层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突现的本质在于层次间的关系。因此,对突现与层次间的各种因果关系作一个概括,提出三种因果关系(上向、下向和同层)协同作用的整体论观点,局域性的理论还原、同层次的理论自主解释,理论上索解释相互兼容互补的观点,这是对还原论的一种超越。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的特色是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在科学与哲学交叉的视野下,以当前复杂性科学和“突现”研究的新成果为基础,探索和概括复杂系统整体论的新形式,或者可以说一种新的整体论——复杂系统突现论。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一个对突现研究的崭新视角和进路,而且在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探索了一条中间道路,兼容并超越还原论的新进路。
该项目在负责人范冬萍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研究期间,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其中,负责人在国内权威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2篇,对英国学者的创造性整体论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复杂整体论的观点分析生态哲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这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均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介绍和讨论,得到学者的好评。项目负责人以及一位核心成员的论文以英文发表在国际系统研究联盟的官方杂志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被SSCI全文收录。项目负责人的这篇论文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成果奖二等奖。项目负责人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相应的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于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并在回国后,于2010年12月,组织了一个与哈佛大学哲学系、澳门城市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会议,对项目的主要观点在会议上作了汇报,得到国内外与会代表的认同。
 
 
 
 
陈晓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重要进展
 
陈晓平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功能主义与心身问题研究”(批准号:10BZX020)于2010年立项,进展顺利。课题组在批判地接受当代心灵哲学和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坚持世界的多样而有序的层次结构,主张心理现象是一种功能,它依赖于身体但却不能还原为身体。为此,项目组对非还原的功能主义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困难给以正视和解决。到目前为止,中期成果丰富,已在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T级刊物《哲学研究》3篇,A级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通讯》各2篇,《学术研究》3篇,《世界哲学》1篇。已经通过2011年的中期检查,正在为课题的最终成果即专著做准备。
 
陈晓平教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陈晓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发表文章,题为《弗雷格的“语句”与罗素的“命题”之比较》。文章指出,弗雷格所谓的“语句”在罗素那里被称为“命题”,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看做思想和真值,而罗素则倾向于看作意象和事实。通过对弗雷格和罗素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和取长补短,得出如下结论:命题是具有真假性的语句即陈述句;命题的涵义是它的语法意义;命题的指称是它通过其涵义所对应的那个事态。命题的真或假对应于名称的实与空;正如一个空名没有指称任何对象,一个假命题也没有指称任何事态。
 
    
学术动态         
 
范冬萍、刘益宇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年会
 
我中心范冬萍教授与刘益宇老师于2012年4月13-16日参加了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社会系统观》学术研讨会。范冬萍教授、刘益宇老师在会上作了题为“突现与科学知识的不可还原性:一种多元协同整体论”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和讨论。这也展示了我基地对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与国内复杂性研究者和团队的交流。
陈晓平教授参加澳洲哲学联合会年会
 
2012716日,陈晓平教授参加澳大利亚哲学联合会年会,该会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举行,会议议题包括:生物哲学、因果机械论和解释的层次、全球伦理、监视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教育哲学,等。陈晓平教授在会议上作了题为“Bayesian Test and Kuhn’s Paradigm”的发言,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陈晓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库恩的范式理论揭示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的发展模式,但是他对科学检验在其中的作用过于轻视,原因在于他心目只有假设-演绎检验模式,而没有贝叶斯检验模式。陈晓平应用贝叶斯检验模型重新审视库恩的范式理论,展示其中的逻辑成分或理性成分,进而说明逻辑与信念、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的张力结构。
 
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七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20日至2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复杂性视域下的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这一主题,分别就复杂性科学哲学基本理论、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工程技术中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管理中系统复杂性思想等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激烈的讨论,涌现出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呈现出新动态新气象。基地的主要成员颜泽贤、范冬萍、陈晓平、董国安等出席会议并做大会发言。
 
陈晓平教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0128月,陈晓平教授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提交了题为《论语句的涵义与指——对弗雷格的涵义-指称理论的一些修正》的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8月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国际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指称与科学实在论”,提交论文“On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a Sentence”,并做了大会发言。11月参加了在贵阳召开的“中国逻辑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提交论文《老证据问题及其解决》,并在会议上宣读。
 
颜泽贤教授等参加新西兰澳洲哲学大会
 
2012年12月1日,我校哲学所颜泽贤、范冬萍、陈晓平、董国安等4位教授,在颜泽贤的带领下,应“澳洲哲学联合会新西兰2012会议(AAP2012)”负责人安顿•吉林(Anton Killin)的邀请,前往新西兰参加澳洲哲学联合会新西兰2012会议(AAP2012)。会议于2012年12月2日至6日在维多利亚大学举行。
这次国际哲学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复杂性科学哲学与生物学哲学,当代著名哲学家Kim Sterelny等参加,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这次出访取得了重要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国社科院朱葆伟教授来我中心讲学
 
20121121日下午1530,中国社科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葆伟教授应邀在公共管理学院第二演讲厅为我中心全体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信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善》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老师和学子前来聆听。本次讲座由陈晓平教授主持,范冬萍教授和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朱教授从史学角度归纳出“信任”的概念演变和发展脉络,并且将信任的哲学思考落脚到政府公信力和经济信用。同时以哲学为主导运用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演绎,以情感和理性的互动为切入,阐述了信任的理性和风险。接着朱教授对信任制度的建设也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尤其是强调了契约理论和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最后提出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需要建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朱教授的讲解风趣,思路清晰,内容新颖,资料充实,他简洁明朗的语言,使得在场同学都被朱教授的讲座所深深吸引。通过朱教授的讲授,在场同学对于信任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当今的信任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互动过程中,陈晓平教授首先与朱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张华夏教授也上台分享了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向朱教授提出各种问题,朱教授都耐心的作了回答,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经过两个小时的讲述,整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对于此次讲座评价很高,久久围绕在朱教授身边探讨问题,并希望朱教授可以再次来中心进行讲学。朱教授给中心的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讲座
 
2012年12月13日下午3:00,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春雨教授应邀在大学城国际会议厅为中心全体师生带来了主题为“科技伦理道德建设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我中心范冬萍教授、陈晓平教授、董国安教授、刘益宇老师,以及我中心全体研究生。
讲座由范冬萍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之前,范冬萍教授简要介绍了董春雨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并对董春雨教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董春雨教授从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社会人际信任危机、贪腐等问题引入,讲述了当今社会理想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发出“科技与教育界的知识分子能独善其身吗?”的追问。董教授结合自己在国外访学的所见所闻,从“知识分子”的定位展开讨论,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阐述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理性自觉,善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观点。董春雨教授说:“公共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作为民族的精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即要有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而不仅仅是追逐名利、随波逐流,这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董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活泼生动,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之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所提问题包括小学教育问题、社会道德两极分化问题、爱国与愤青等等,董教授均一一做出解答,赢得了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最后,董春雨教授借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对在座的学子提出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够加强理性自觉,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来我中心讲学
 
20121228日下午14:30,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应范冬萍教授的邀请在我中心212讲学厅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复杂性、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生态城市的兴起”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本次讲座由范冬萍教授主持,陈晓平教授也参与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张华夏教授是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进入,讲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生态城市的兴起。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理查德·瑞吉斯特、J•里夫金、Swzuki和Hiroaki等人关于复杂性的著作,接着总结了复杂性科学的几个定律,即为自组织定律、适应性进化定律和层级定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教授向大家陈述
了本次讲座的第二个大问题——“经济城市化引发和加速的危机”。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引发危机的根源,又通过严密的数据来佐证了危机正在加速。随后从系统和复杂性的角度入手,来解决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人类显然普遍意识到了这个危机的存在,那么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张教授给出了一个答案:深层生态运动、生态城市运动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就是人类为应对危机的行动。最后,张教授讲述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兴起问题,如紧凑新城市等。当然,张教授并没有盲目乐观的看待这种前景,而是认为,这是在“合理的”与“现实的”之间的一种挣扎。
张教授讲述完成后,同学们又积极的就讲座的内容向张教授提问,陈晓平教授和范冬萍教授也加入热烈的讨论中。讲座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最后讲座在范冬萍教授的总结中结束,留给同学们无尽的思考。
 
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邝茵茵赴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学习期满归来
 
我中心2010级博士生邝茵茵获2011国家公派联合培养资格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学习,已于8月底期满归来。在这一年中,她深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交换期间,邝茵茵参加了由国外导师Paul Humphreys教授主持的科学哲学研究生讨论班以及阅读小组。不但提高了哲学素养,还大大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此外,她还旁听了科学哲学、现代哲学和心灵哲学等多门课程,深受美国哲学教育的启发,尤其在教材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上获益良多。
Humphreys教授和他的博士生Charles在哲学系门前合影
除了选修课程,邝茵茵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例如参加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定期举行的专题讨论会及讲座。另外,她还于2012年4月份参加了弗吉尼亚大学海湾模拟决策大赛(the uva bay game),并获得小组第二名。此次大赛由弗吉尼亚大学跨学科研究小组发起,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切萨皮克海湾水域问题进行决策,游戏最终反映他们的决策对其个人的财富收入、区域经济及水域生态健康情况做成的影响。这次比赛与复杂性研究有密切的关系,也受到弗吉尼亚大学复杂性研究小组的高度重视。邝茵茵通过参加此次比赛,不但增加了对复杂性模拟的实践经验,还建立了我校系统管理研究中心与弗吉尼亚大学复杂性研究小组的良好关系。
Paul Humphreys教授的指导下,邝茵茵的课题《社会突现及其模拟:一种现代整体论的方法论研究》得到顺利开展,现已进行了社会突现的基本理论及机制部分的研究,并展开了人工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突现的哲学基础及机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回国后,她将进一步把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并努力完成博士论文。
 
中心刘玲老师获得我校青年项目资助
 
我中心青年教师刘玲(讲师)题为《当代心灵哲学中二元论的最新发展研究》的课题获得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人文科学)资助,资助金额1.5万元。
 
中心青年教师刘益宇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我中心青年教师刘益宇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简称“千百十”)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目标是在我省高等学校培养一大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行业大师和名师团队。刘益宇老师入选“千百十”为我基地的青年优秀教师储备注入新生力量。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获得奖学金
我中心邝茵茵、赵亮英、尹维坤等三名博士研究生和苗文双、袁丹艳、吴晓珊等三名硕士研究生获得2012年度方秀明奖学金。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王泽榔在《系统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
 
中心博士研究生王泽榔的论文“功能主义与系统的性质”发表在《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的2012年8月第3期上。
该论文谈到,功能主义思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将社会比作一个有机整体,社会通过分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系统。功能主义在很多社会学科的研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物哲学中通过整体的功能来认识有机体,心灵哲学中的功能还原模型,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语言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中都涉及到功能主义思想。尽管在各学科中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并考察它所处的环境,通过分析系统本身的性质以及它在环境中的作用和行为来把握研究对象。功能主义是系统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目前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考察功能主义与系统性质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清功能主义思想,探讨其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发展都是必要的。
作者最后表明,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以及环境相关性是功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功能主义方法论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赵亮英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论文
 
中心博士研究生赵亮英的论文“塞尔的意向指称理论评析”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的2012年10月第5期上。  
该论文谈到,塞尔认为说出一种语言就是在执行一种言语行为,因此,塞尔对指称问题的研究主要专注于把指称当做一种言语行为来分析。在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塞尔提出了充分完成指称的两个必要条件:存在原则和识别原则。通过类比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施事行为和次要施事行为,塞尔把我们指称一个对象时用专名、限定摹状词等所表征的说话者意向内容区别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认为只有主要方面才对表述的真值起作用。此外,塞尔还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讨论说话者意向对象的存在问题。
作者最后表明,塞尔的意向指称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指称的实质内容是意向性,可以说明语言使用中的灵活多样性。但是,塞尔并没有看到意向性的两个层次,使其论述存在不协调之处。此外,任何对语言的有效使用即能够达到交流目的的使用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意向指称理论必须结合语境的范畴,而塞尔却对此有所忽略。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邝茵茵在《系统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
中心博士研究生邝茵茵的论文“从系统方法论看多准则决策的软化”发表在《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的2012年11月第4期上。
该论文谈到,多准则决策(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CDM)是有关在多个相互冲突的准则下所进行的决策方法和过程,它已成为目前决策科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且非常活跃的领域。决策理论的发展与系统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决策范式与系统方法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被忽略。
作者最后表明,从系统方法论看,多准则决策属于硬系统方法论,但回顾其发展历程,却能发现其软化的趋势,它已具备了软系统方法论的某些哲学理念和特点,但又与软系统方法论有本质的不同。面对人类活动系统的管理复杂性,硬系统方法论与软系统方法论具有互补性,从多准则决策走向复杂决策,需要软系统方法论的补充。
 
 
 
 
 
 
 
 
 
 
 
 

 

标签:

上一篇: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讲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