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至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工程史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隆重举行。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工程首创性文化、工程创新、中国焊接史以及古代水利工程保护等专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和交流。
12月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主持,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颜泽贤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朱亚宗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佩琼出席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范冬萍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国安教授等。
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讨论中国科学院资助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为此,李伯聪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详细分析了工程演化论、工程史、工程哲学三者的关系,认为工程演化论是连接工程史和工程哲学的桥梁,而新的产业则是工程演化的基础;提出工程史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学科,并重点介绍了撰写《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大纲》的总体设想,具体涉及此书的学科性质、理论范式与基本线索、历史分期、重大主题、方法论及其他理论问题。
接着,朱亚宗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工程首创性的文化思考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工程有一种实用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对于扩散性工程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却不适用于当前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工程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首创性工程的发展。为此,他认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应该关注文化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成智教授从工程创新的角度对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该工程中技术方案的选择、组织结构的演变、管理网络的形成以及成本控制等。他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作为工程创新的典范,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良好的预研、成熟技术底大量运用、辅助研究计划的平行开展以及对试错创新的成功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谢咏梅教授介绍了“中国焊接史研究”课题的基本设想和进展情况,就中国近现代焊接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的王力,针对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讨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问题,并展示了对此项工程的历史情景模拟。国防科技大学的赵阳辉教授对“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的创新史进行了考察,她通过将其与美国的“克雷-1”巨型计算机进行对比,分析了此项工程的创新之处,认为该工程属于工程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的邓俊,就鲍家屯古水碾坊修复工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乡村水利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问题。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李云鹏,就京杭大运河古闸门的遗产保护价值进行了分析。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温运成首先发言,他从血缘师承、学缘师承、业缘师承三个方面,分析了银河高性能计算机研制过程中的师承关系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孙烈副研究员,对汉语中的“工程”和“工程师”用词进行了历史考察,他分别从两个词汇的来源、相关词汇的变化以及中国文化对工程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王大洲教授,对“中国近现代大科学工程史”的研究做了介绍,具体分析了大科学工程的基本性质,认为对大科学工程的史学研究应该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关键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王佩琼教授,介绍了“山西大同煤矿史”的研究情况,重点对山西保矿运动进行了史学考察,他认为,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情决定了保矿运动的成功,决定了当地人为什么会抵制外资,而这场运动也为辛亥革命准备了舆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王斌博士,介绍了关于工程人物詹天佑的课题研究情况,并重点对“中华工程师学会”进行了述评,考察了詹天佑在该学会中扮演的角色。漯河医学院的郭世杰教授,讨论了侯德榜和范旭东在侯氏制碱法创立过程中的贡献,提出应该从“以发明为中心的科技史”转型到“以工程为基础的科技史”。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会议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会在意犹未尽、欢快友好的氛围中结束。第二届中国工程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工程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打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