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9 12:03:57

“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三次,其中活动一和活动二分别于3月12日与3月19日举行,有关内容如下。

 

1.jpg

 

2.png


4月9日晚,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三次系列活动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博雅斋顺利开展。

 

3.png

 

本次活动嘉宾云集,氛围热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曾维和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汝为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汝青副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晓洋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劲宇高级实验师、于刚强博士,以及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婧文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熊彩博士和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郭佩文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副书记颜海娜教授主持,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80多名师生参与本次活动,活动氛围十分融洽。

 

 

4.jpg

 

主题分享

 

5.png

 

 

6.jpg

 

   第一位进行分享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陈钰娟同学,她分享了主题为《数字技术何以赋能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基于119篇网络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的毕业论文。

陈钰娟同学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在危机应对中可以实现对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但是针对加强社区层面公共危机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文献较少,而且有关数字技术赋能社区防控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较少,深度研究的学术论文较为缺乏。据此,陈钰娟同学提出了“数字技术何以赋能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研究问题。

她从研究问题、研究工具选择、数据来源和样本抽取以及文章的分析框架几个方面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设计并基于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从缩减、预备和反应这三个维度入手做了一个适应性的改造,构建了文章的分析框架。

 

老师点评

7.png

 

曾维和老师表扬了陈钰娟同学的毕业论文在选题视角、工具分析、分析框架上的出色之处,进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论文修改意见。一是应该充实工具分析的方法运用,建议陈钰娟将软件分析得出的数据与内容灵活应用在文章上;二是提炼与升华理论,建议陈同学利用编码和类型学的分析来提炼出一个观点和模型,结合文章框架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强化观点提炼,将4R理论与四个阶段之间的关联在技术赋能的内容上展示出来。

 

8.png

熊彩老师在曾老师的点评基础上,建议陈钰娟同学应当多关注技术使用在四个阶段中的比例差异以及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

 

9.png

 

刘晓洋老师认为该论文入题过晚,因此建议陈钰娟同学将论文前三个部分的内容稍作调整,应将重点放在文章的第四章。刘老师还建议陈钰娟同学在分析文本本身的同时,更应该挖掘文本的情感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应将数字技术和社区分别做一个类型划分,即对X与Y作一个类型划分,使X作用到Y时有不同的赋能途径与机制,从而使文章更加丰富饱满。

 

10.png

 

刘汝青老师认为该论文在呈现上缺少逻辑与主次关系,建议在文章中增加一个推导过程,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性。

 

11.png

 

胡汝为老师建议适当更换关键词检索以扩大文献搜索范围,针对文章核心的研究问题,将各个版块的逻辑和主线串联起来,层层推进,同时将疫情防控与公共治理联系起来,挖掘其现实意义与理论贡献。

 

主题分享

12.png

 

13.jpg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吴玮莹同学,她做了题为《数据赋能何以突破“智慧社区”瓶颈》的论文分享。

她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治理日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一些挑战。目前,数据驱动智慧社区治理的转型仍然存在“智慧社区不智慧”等诸多问题。

由此她提出了文章的研究问题:“智慧社区”建设的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她结合四个案例展示社区治理的基层特性与数据治理的精英理念之间的张力,提出用数据赋能来突破这一瓶颈,并阐述了数据赋能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最后,她就数据赋能社区治理提出“有无能量——能量是否充足——能量扩容——能力整合”的链条构建。

 

老师点评

 

曾维和

14.png

曾维和老师首先赞扬了吴玮莹同学优秀的科研品质和个性,认为她有着很强的创新意图和原创冲动,却也因此存在着创新过强而论证不足的问题。其次,曾老师指出,文章强悍的多散点论证组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全文缺乏一个核心的分析维度,没有将三个视角串起来,理论很多,却没有做到理论贯穿,研究问题和提出的对策也无法很好地衔接。

对此,曾老师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对文章做减法,提炼其中一些好的维度;将宽泛的社区治理聚焦到一个点上,如组织治理、制度治理、网格治理等;把数据赋能社区治理全链条构建的过程和机制分析讲清楚,从过程的角度提炼出机制突破瓶颈问题的路径。

 

熊彩

15.png

熊彩老师认为,这篇论文的问题所在就是研究问题不够聚焦。熊老师提出,我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提出一个带有变量的比较聚焦的研究问题,而后在第一部分指明是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第二部分回答既有的文献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第三部分阐述自己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就影响过程提出相应的可实施的方法建议,这样才能得到一篇较为严密、更有逻辑的论文。

 

刘汝青

16.png

刘汝青老师注意到,论文结尾只讲了突破点在哪里,但是为什么能突破、具体是怎样突破的这些中间环节以及因果分析不足,无法更贴切地回答原本提出的问题,导致整体概念结构较为分散。

 

刘晓洋

17.png

针对这篇论文,刘晓洋老师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形式上,刘老师提出绪论中一般交代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思路方法,建议把文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放到第二章,这样文章结构会更和谐一些。内容上,刘老师认为文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如何突破智慧社区的瓶颈”。那么这个“瓶颈”应该是智慧社区本身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不应该是由于和数据治理的矛盾而导致的瓶颈。

 

胡汝为

18.png

胡汝为老师肯定了吴玮莹同学深厚的文献综述的功底,同时也犀利地指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到底是理论性的文章还是实证的文章呢?关于实践意义部分的撰写,如果要转向实证研究,政策分析或者政策综述在哪里?全文没有通过梳理从国家到地方的文件来支撑论点,例如省、市或者是具体社区的文件,而仅是引用了一篇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论文,虽说引用的论文内有提及国务院的做法,但其实是不妥的,应该要把国务院发布的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对大数据发展的定调做成公共政策梳理。

另外,胡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从现状到困境再到整合路径的中间推导过程其实就是案例过程,但是这个案例部分既没有使用一个固定案例又没有一条详细的红线将案例里面的各种组织者、参与者以及组织当中的思维和方式串联起来,缺乏相关的过程和机制的分析,因此可以从过程的角度来提炼出针对性的机制以突破瓶颈问题。

 

郭佩文

19.png

郭佩文老师就标题和概念提出了两点修改建议:一是将“数据赋能何以突破智慧社区瓶颈”改成“数据赋能智慧社区治理的瓶颈与优化路径”,副标题“以X社区为例”,这样能够把一个大的题目相对细化;二是对文章当中出现的“数据治理”和“数据赋能”等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说明,这样才能更加扣题,阐述时不会过于跳跃。

 

颜海娜 

20.png

在活动的最后,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颜老师认为今天两位同学的共同问题是与研究现场的接触不足导致的论文“现实感”不足。由此,颜老师提出,做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同学一定要进行田野调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只有这样,我们的论文才能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

 

21.jpg

 

研究论文工作坊

精彩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