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17:02:18

4月16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法学课题组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博雅斋联合举办了“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治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二次活动。

本次活动嘉宾云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汝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雪帆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汝青副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晓洋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劲宇高级实验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于刚强讲师、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婧文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熊彩博士、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郭佩文博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副书记颜海娜教授主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氛围热烈。

图片1.png


主题分享

图片2.jpg

    第一位分享的同学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李敏佳,她分享了主题为《草根组织如何拓展自主性生存空间?——以广州市G组织为个案》的毕业论文。

李敏佳同学首先简述了研究背景:政府对社会组织宏观鼓励,微观约束”,社会组织普遍面临资金压力、活动难申请和政府管控严格的问题,社会组织领域仍显示出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不足的发展局面。以此提出研究问题:社会组织为获得生存空间,是否必须依附于政府发展?

她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一手调研资料和参考文献,从行动上如何自主、结构上怎么调整、资源渠道如何扩大三个方面探究G组织拓展自主性生存空间的问题。并据此认为草根G组织能真正做到找准自身定位,专注治水议题深入挖掘,积极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故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其“来自社会”,但并非直接“代表社会”,而是在与政府保持联动的前提下,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世界,与不同社会主体进行对接、协商以及合作,真正聚合不同主体的意见与想法。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才可以肯定地说,社会组织是代表社会的。


老师点评

图片3.png

对李敏佳同学分享的论文,熊彩老师指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G组织与G市名称不严谨;二是没有该组织从依附式组织向自主性组织转变的时间点前后比较,没有展开讲到组织脱嵌后的治水的相关事件;三是框架的三个层次中行动与结构、资源具有交叉性,同时没有提到组织专业性的具体体现。


图片4.png

刘晓洋老师认为案例本身从宗旨、架构、服务范围对该组织进行描述可以使该组织更加清晰,同时应当增加案例之间的对比性,而且要将案例选择理由与研究方法分开论述。


图片5.png

张雪帆老师提出论文开始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不清楚、没有提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认为该文章案例可以聚焦资源方面,从优化行动策略等方面来寻找参考文献。


图片6.png

胡汝为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献内容的质量,建议应该从读过的文献里学习写作风格和用词造句,将本文提炼成学术文章。并建议按照三个层次去铺排文章:从自主性组织以前到现在的身份转变、转变的路径有几个层次、怎样去实现以及有什么困境。老师最后指出文章框架缺乏理论支撑,继而建议提炼草根组织的基本特征与精英组织的区别,以此来分析方向,最后讲到主体之间关系的发生是基于基本特征和基本的社会地位来赋予的基本功能,然后才能基于这些基本功能来提升自主性。


图片7.jpg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岳玲君同学,她分享了主题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共治机制的研究》的研究课题。

岳玲君同学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接着提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把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立一个制度。岳玲君同学提出,目前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现代化进展比较迟缓。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我国的应急体系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物资缺乏、人力不足、公众防范意识淡薄等。

她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学科交叉法三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在单一主体到社会共治的多元主体转型的过程中,不同主体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并基于社会共治理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急体系的改进策略,以此来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


老师点评

图片4.png

刘晓洋老师首先对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他赞同了文献研究法的运用,但是不建议把比较研究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法写到文献中;老师提出可以围绕“社会共治”这个核心,把研究分为主体共治、合作内容共治、信息公治、资源公治等几个维度来展开。


图片5.png

张雪帆老师建议根据多案例研究法来进行分类,总结成几个模式,然后呈现模式间的最大差异。


图片9.png

颜海娜老师建议先降维明确研究问题,用一句话将研究问题凝练出来,找一个更加清晰的切入点,然后再借鉴前人的研究结论、成果和方法,把素材串联起来形成脉络,进一步推进这个领域的研究。


图片10.png

    于刚强老师建议将合作机制阐述清楚,不管是资源调配还是信息调配都属于具体的保障,那么如何实现就需要机制来发挥作用。老师强调社会共治的机制其实就是多元主体通过操作化的方式进行信息共享、物资储备,要先把机制阐述清楚再回归主题。


图片6.png

胡汝为老师认为虽然不同学科的立足点不同,但不论是公共卫生的视角还是公共管理的视角,最终研究目的是一样的。首先对本学科的理论贡献,该研究之后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这个二级学科或管理学一级学科的贡献是什么?继而是对实践的推动,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本身的制度建设上的贡献,也是实证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将现实问题提炼拔高到本学科的某个研究领域或者科学问题当中去很重要。

在学科碰撞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聚焦的站立点,站在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是不一样的写法,比如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研究管理,那管理只是一个视角和土壤,公共卫生本身的规律,防控的理论是根基;而如果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公共卫生治理,则公共卫生只是一个视角,最终的治理能力、治理效果和制度建设才是根基,不一样的思路,也会在不同学科领域产生一系列不同视角的文章。


图片11.jpg


研究论文工作坊

精彩仍在继续

让我们期待下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