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教工党支部卫生法学课题组、华南师范大学社工系党支部、中共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第四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六次系列活动,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博雅斋、中山大学北校园卫生管理学系会议室两地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嘉宾云集,氛围热烈。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汝为副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副书记、华南师大MPA教育中心项目主任颜海娜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汝青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晓红副教授、彭杰老师、陈香君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管系教师党支部书记于刚强老师,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敏老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郭佩文博士研究生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60多名师生参与,活动氛围十分融洽。
主题分享
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婧文博士后,佛山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医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读MPH康迅两位主讲人进行了题为《专业赋能“精康卫士”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主题分享。
首先,丁婧文博士后介绍了《佛山市“精康卫士”进社区,专业赋能促回归》项目的整体思路、主要特色与成效。该项目由佛山市精神卫生中心统筹,以社区为立足点,联动佛山市政法委员会、公安、民政、财政、医保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致力于社区精神康复队伍建立、采用全链条式管理和管理体系创新、推进专业赋能“精康卫士”项目的实施及采用“四位一体”协作机制等综合策略,打造社会覆盖网络,促进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消除治疗与回归社会的障碍,实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管理-康复-回归”社会共融。目前,该项目已探索出多层次交互共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专业培育--技术指导--多元共治(Multi-governance)—回归社会”全链条运作机制,取得重大成效。
接着,康迅医师以《专业赋能·精康卫士促回归》为题,从项目背景、项目实施、项目成效以及项目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补充。首先,近年来出于社会、政府、患者以及佛山精防管理工作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通过培训社会工作者成为精康卫士,打造一支能够满足政府、社会和患者的需求,并能够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水平和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显得迫在眉睫。基于此,该项目应运而生。其次,康迅医师从该项目的短中长期目标、项目训练营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的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基于近年来项目的实施,康迅医师通过展示具体的数据和案例介绍了近年来该项目取得一系列的成效,一是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精康卫士队伍,二是促进社区精神卫生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三是协助提升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治疗率,四是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回归社会,五是搭建起“专业培育--技术指导--多元共治(Multi-governance)—回归社会”的完整链条。最后,康迅医师对“精康卫士”项目进行展望,提出未来除了“精康卫士”训练营的建设之外,还要把精康卫士带入更多的领域,建立家属学校、朋辈支持系列小组,提供患者家庭干预服务等。
嘉宾点评
颜海娜老师肯定了“精康卫士”项目的特色,认为其真正把社会多元主体动员起来,形成了多元共治格局,且完整的全链条模式十分新颖。同时,她也提出了对这一项目的几个疑问。第一是这种全链条模式的可持续性机制如何用项目制来运作;第二,目前的社工人才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项目需求;第三,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支持创新模式的运营,也就是创新成本的问题。
张晓红老师表示自己曾经参与过“精康卫士”项目,认为专业医生给社工普及精神知识,帮助社工更好地进入领域很有意义,但也指出项目存在的不足。有社工参与跟进项目时发现实际操作有点流于形式,例如交通不方便、药品剂量难以精准把控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应该分层级从更好利用资源的角度来建立模式,避免过度重复。其次,她认为作为毕业论文,这篇报告对项目中社工进入精防领域的描述不足,应从重点个案入手增加篇幅。
方敏老师对这次学习和分享的机会表示感谢,她提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群体应从两个方面了解现状:一是精神健康服务体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国家对这个群体的重视和投入,以及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卫健、社保、民政、残联等部门为主体,公安、社区等多部门协同实施的综合救助网络。二是综合政策网络带来了许多影响,包括身份识别功能和公安和社区识别管控的功能等。这些政策服务系统一方面能改善了患者群体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有可能带来在管控目标下的负效应,对康复患者回归社会造成阻碍。因此,福利政策的管控导向要及时调整,助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彭杰老师认为康迅分享的报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落到具体的人,应该展开进行论述。建议对报告做一些调整,用具体的案例体现具体服务对象参与“精康卫士”项目之后的变化,进而证明该项目的优势。结构上建议前面是总体论述,后面是个案性论述,体现整体性论述与个案论述的互动关系。
陈香君老师提到自己一直有关注精神健康领域问题,因此对今天的讨论颇有感触。她对两位主讲人的分享给出了社工角度的反馈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她指出,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对精神疾病及其复原问题可能持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今天听报告时感觉这一项目的立场不太清晰,偏向管制和管控角度,而社工更多讲积极复原视角。在精神疾病方面,不少患者的原生家庭是其创伤的根源,因此患者康复后回到家庭和社区生活的衔接问题值得重视。她认为“精康卫士”的干预和社区的支持缺一不可,应形成系统性的帮助。而对“精康卫士”项目本身,陈老师建议应该重视服务对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将服务对象的疾病类型、年龄、发病史和社会支持系统展示清楚。此外,陈老师提到,这一项目能聚焦的点很多,在未来研究中应该聚焦于其中一个并进行提炼。
在活动的最后,胡汝为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她对嘉宾们的点评表示感谢,认为点评十分精彩,对项目的研究思路、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下一步推进和研究的方向以及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实用的建议。该项目将精防工作在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及社会服务进行了整合,是实现“大健康”“全周期”的以预防为中心的理念的体现,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大健康观念,强调把生命健康相关的人、事、物、精神、社会等等进行全要素全过程的综合考虑。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现在“医防融合”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但很多人只关注传染病,其实精神卫生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非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也应该受到关注和研究。医防融合的创新是这个模式的核心,并且对促进弱势群体回归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共建共享的精防体系有重要意义。报告接下来的工作要聚焦于该模式的效果,特别是患者在配合治疗,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心理障碍,回归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减轻患者的病耻感提供的协助,促进社会支持和投入方面的效果体现。这次活动让老师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融洽了情感,受益匪浅。希望大家能持续关注精神卫生、医务社工等领域问题,让“健康和谐”的社会治理理念植根于你我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