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讲坛系列讲座第45期
央地关系与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评估
撰稿人:张秀敏 审稿人:陈世南
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我院学生的学术素养,深入探究基于因果推断的政策评估思想以及央地关系等方面内容,12月9日晚,我院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朱旭峰教授做了题为“央地关系与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评估”的南粤讲坛系列讲座第45期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倪星教授主持,副院长杨爱平教授作为嘉宾出席讲座。
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朱教授提到了关于政策评估的重要性。他认为,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关键研究领域,是以“政策结果”为核心概念,同时也关注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随后,朱教授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同学们讲述政策评估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并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因果推断的政策评估思想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解决政策评估干扰因素带来的问题?朱教授认为要基于“反事实”因果推断思路进行政策评估,并列举了垃圾焚烧厂的设立对周边地价的影响这一案例进行讲解。
图1 朱旭峰教授做主题分享
其次,朱教授围绕“央地关系与督查制度”进行叙述。一方面,朱教授讲解了央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中国特色的央地关系理论以及央地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引出“中央政府如何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这一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朱教授比较了督察和督查两者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的央地关系与环境保护的关联,概括了中央环保督察政策的发展历程,最后引发大家思考:中央环保督察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政策效果?
在第三部分,朱教授通过列举各种数据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评估展开了分析。他认为,政策评估的意义之一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依据评估结果得到的知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优化与推广相关政策。最后,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在央地关系中,不仅存在着中央政府不了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着地方政府不了解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决心的信息不对称。信号(Signaling)不仅可以揭示关于质量(Quality) 的信息,也可以揭示关于意图(Intention)的信息,相关理论可以扩展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特别是应用于分析央地关系相关问题。督察制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信号机制,分批督察制度特别是督察的试点执行可以有效传递可信信号。政策信号的作用强度随着信号政治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图2 定量评估设计图表
讲座最后,由倪星教授做总结。一方面,倪教授认为,好的论文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向朱教授学习;另一方面,关于环保政策短期效果、长期效果与信号机制的问题,倪教授认为,在实证方面能否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论证。对此,同学们继续提出了相关问题,朱教授和倪教授都一一予以答复。此次主题鲜明、分析透彻和理论指导意义很深的主题讲座,对进一步推动同学们进行央地关系政策评估的深化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图3 倪星教授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