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23:25:26

2021127日,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暨面向2035的大湾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行政管理系承办,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广东省审计厅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的国家审计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参与协办。广州地区拥有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所有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以及东道主华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的十多位教学院长、系主任和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

 

与会专家主要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评审流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part 1 | 评审流程与注意事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彭未名教授介绍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评估流程和注意事项。彭未名首先介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点情况和评审的相关文件。然后,他重点谈到中期检察中的访谈环节,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学校和专业相关负责人、师资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访谈的目的就是进一步了解建设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实地检查各建设点的建设成果,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最后,他表示要注重课程思政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并且要进行专业定位,突出自身的优势,通过三年专业建设使本专业有实质性进展。

图片

(彭未名教授发表讲话)


part 2 |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叶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曾令发副教授和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王子成副教授结合各单位的实际工作,分别从如何实现课程设置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化、改革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竞赛水平等方面,就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叶林教授主要介绍了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第一是全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来说都很类似。在基本架构都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突出自身的特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经过自身的学科自评之后,我们要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哪里。第三,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他希望能够把培养对象的需求和我们一流专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叶林认为我们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应注重成果的系统性,同时也能降低管理成本。

图片

(叶林教授发表讲话)

 

曾令发副教授交流了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华师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更新原有的课程体系,吸纳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强调引导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有机结合,强调教师的学术关怀与学术研究对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参与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介绍了华师行政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色,包括:课程设置上着力打造研究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推行研究性的教学方式,以及在课堂外延续研究性教学活动。

图片

(曾令发副教授发表讲话)


 王子成副教授从学科竞赛实践方面介绍了暨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首先,他从优秀毕业生、在校生、优秀论文、体育竞赛四个方面介绍了暨南大学目前的评价指标。之后,他分享了近几年暨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挑战杯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几点经验:一是要动员到每一个人;二是要有激励措施,学院对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配套奖励;三是要有足够多的指导老师参与。同时,他也谈到学科竞赛组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本科生的参与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来说,小挑的成绩有待提高。

图片

(王子成副教授发表讲话)


part 3 | 教学成果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打造和奖项申报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必要条件,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教学团队均获批202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此,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负责人之一杨爱平教授,以及广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广州大学乡村振兴治理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结合各自教学团队的申报经历,分享了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经验以及成果的主要内容。

杨爱平教授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管理类四正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首先,他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出发,提出了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存在的四个问题,即:重西学传输、轻文化传承;重绩点分数、轻人格塑造;重个人得失、轻社会担当;重以洋为尊、轻中国之治。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他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中要着力重塑学生的“4目标,即:正本、正心、正气和正道。最后,他对华师政管学院教学团队采用新平台、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四种问题解决思路,进行了概要分析。

图片

(杨爱平教授发表讲话)


谢治菊教授介绍了广州大学面向国家战略的扶贫支援育人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成果,总结了科研与教学如何共生共长的重要经验:一是发掘开发精准扶贫精神的四大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和传承价值;二是开发五个类别的扶贫资源--课题项目、田间地头、政策举措、基层组织和口述故事中的扶贫资源,再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和精神育人五个体系。三是形成党政联动、多方协同、活动引领和思政融入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并重点谈及了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经验与特色。

图片 

(谢治菊教授发表讲话)


part 4 | 目前专业建设困境

在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困难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胜会教授和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胡涤非教授,结合两校实际讨论了专业建设面临的难点和出路。

李胜会教授认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有:第一,大家都是一流专业的情况下,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建好、建出特色;第二,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下一步的目标不够清晰。然后,他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子进行了案例分析。李胜会提到,学校层面很重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问题,但是由于资助力度较小、本科专业建设认可度困难和周期长等问题,老师们的积极性不太高;学院在提高了资助力度之后,也还是没能得到显著的成效,而根本原因是评价体系的问题。最后,他表示,虽然在专业建设方面大家都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还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下去。

图片

(李胜会教授发表讲话)


胡涤非教授认为,在专业建设方面老师投入非常多,但是很难有一个确定的回报,所以老师有时候不太愿意去参与。但是也不能不做,所以要鼓励老师报名,讲师、教授、副教授每个层次都要出人,采用人盯人的战术,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实施这套激励机制以来,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片

(胡涤非教授发表讲话)


part 5 | 人才培养质量

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武玉坤副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蒋红军副教授,均认为学院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资源,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

武玉坤副教授认为,华南农业大学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招生规模较大,带来了建设瓶颈,但是质量同时又需要得到提升。他认为后续的工作,一是要打好基础面,突出高精尖;二是要进行延伸阅读和实践参与;三是通过学科竞赛来检验培养质量;四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让师生进行互动。

图片

(武玉坤副教授发表讲话)


蒋红军副教授认为,要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行组织层面的改革,这个改革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由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相比其他专业普遍不够,进阶意识不够,大众教育时代精英人才培养的失焦,广州大学开展了优培的创新班教学组织改革。创新班设置了进阶课程:第一类是阅读进阶系列课程,希望能够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第二类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进阶系列的课程。

图片

(蒋红军副教授发表讲话)

part 6 | 课程思政

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方面,胡涤非教授和蒋红军副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后续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胡涤非教授认为,作为规划里的软指标,课程思政将下一轮的评估中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课程思政这个指标需要把它做硬。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方面重视申报课程思政的示范类项目,同时也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的案例大赛。她表示,在即将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会把一些新的课程思政理念融进去,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体现我们的一流专业建设。

蒋红军副教授提出了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3P+5A”培养模式,认为课程思政强调了三个面向:第一是党建-价值引领,第二是学科-知识增进,第三是专业-能力培养;然后,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个支点,遵循政治+”公共+”管理+”三大路径,把这些内容整合进去,探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总之,通过这个模式实现融合,注重思想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理想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推进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在广州地区高校倡议举办了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暨面向2035的大湾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借助于这个平台,与会的7个高校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本科人才培养经验与特色,增进了相互了解,并达成了共识,将设立广州地区高校行政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每年轮流举办一次会议,发挥共商、共建和共享的作用,为共同建设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