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8 10:15:03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2021年田野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对话会集体合影


2021年12月31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基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举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党支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社承办的“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田野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对话会”在大学城校区举办。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中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金红教授分别致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许益锋书记、万晓宏副院长、杨爱平副院长、薛捷副院长、吴祖兴副书记,张强教授、杨和焰副教授、曾璐副教授、刘劲宇高级实验师等教师出席本次学术对话会。

胡中锋教授对出席的嘉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学院的政治学学科在建院以来便以“守正创新”作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研习相结合。他回顾从毛泽东的身体力行到农村调研到徐勇教授团队的“田野学派”的发展,肯定了田野学派对政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赞扬了徐勇教授在前人基础上开创的田野政治学的重要价值。他表示,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经验,也能为田野政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最后,他寄愿本学院与徐勇教授团队在原来的友好合作基础上,携手迈向新阶段,使田野政治学在希望的田野上产出更多学术成果,造福变革中的乡村。

图片

胡中锋院长致辞


徐勇教授以“将田野带入理论”为主题,认为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相互影响逐渐增强的的背景下,政治学更需要从政治与国家角度观察、理解与分析问题,强调应当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与学科自觉,以推动政治学研究取得进展。他认为,田野政治学是一种基于田野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包括田野场域、田野调查、田野思维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在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首先进入田野,以获得研究资源与灵感。对于进入田野,他分享了两点体会,第一点是做田野调查并不需要太多理论知识,以更好地获得客观事实;第二点是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还需有一定的理论训练,具备以事实为依据的田野思维,以将发现的事实学理化,提炼出理论观点。他认为,田野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的学术训练外,还需有学术对话意识,需要与不同的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对话,以实现“将田野带入理论”。

徐勇教授致辞

王金红教授对徐勇教授团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 他表示“两个华师”之间既需要打造学术共同体,也需要具备学科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要抓住这次对话会的机会向一流看齐。随后,他向在座的专家学者汇报,华南师范大学新近获批一个省级研究平台——广东省基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中心,要充分发挥好研究中心的优势,要在如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着重加强基层政治和基层治理问题研究,二是要回应地方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决策咨询研究。希望该平台今后可以与徐勇教授团队围绕攻关项目、调研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最后,他关注到最近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调整,希望能向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学习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相关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更好推动我校政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王金红教授致辞

随后,由万晓宏副院长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万晓宏副院长对徐勇老师及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两个华师”田野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首次学术对话会表示了热烈祝贺和高度期待。在主旨发言部分,徐勇教授首先做了“将社会带入政治”与“将基层带入国家”两大主题发言。在第一个主题中,徐勇教授认为在中国,社会无法完全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从而存在两个理解政治社会的维度,一是摩尔根维度的地域组织视角,二是马克思维度的政治关系视角,在此前提下,政治社会是国家建设的结果。在第二个主题中,他认为,基层治理是我们政治学过去的传统领地,但是基层治理现在看起来是无主体的概念,因此引出了把基层带入国家的话题。在回顾“社会决定国家”和“国家建构社会”命题后,他强调,单一制所建构的是一个在多层级垂直性的国家权力体系之中位于基层的政治社会,“基层社会”是从国家建构维度对社会的定义,并表示,基层社会的的国家治理的有效性需要解决板结社会、割据社会和钟摆社会问题。

万晓宏副院长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宋菁菁特聘副研究员、陈军亚教授、熊彩特聘副研究员、黄振华副教授、阮思余副教授先后作了“东南亚政党政治研究”、“流动性、‘缝隙社会’与国家治理”、“从嵌入性视角看乡村振兴中的资本参与”、“家户抑或宗族: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及其辨识”、“建构中国政治理论:田野政治学的优势与转向”的主题发言,内容详实,引人深思,为对话会贡献了一场跨年学术盛宴。

宋菁菁老师首先对东南亚政党研究问题及基础性概念作了简单阐释,包括政党概念,西方对于东南亚政党政治的研究演变等;接着对东南亚政党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的基础性议题和方法作简单的梳理;最后,对于未来如何推进东南亚政党研究、存在哪些研究空间作了简单展示。


图片


陈军亚教授从孔飞力研究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议程”入手,在借鉴徐勇老师“公共权威的确立及其统一性”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就是皇权及其统一性,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就是国家政权这个公共权威的确立以及它如何获得统一性。对于中国这样早熟的现代国家来说,始终面临着一个“进入社会”的问题。因而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就很重要。她用“板结社会”,“缝隙社会”两个概念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并作了具体解释。


图片


熊彩老师从嵌入性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资本下乡失败的原因。传统的市场主义视角忽视了农业行业的自然属性的特殊性。再者,市场主义在解释过程当中,使用到了交易成本和理性人这样的一个概念,这种概念的前提假定在资本下乡的议题当中并不成立。她利用嵌入式这样一个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农业的强国家引导属性和有益模糊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形成了政府和村社双重介入嵌入结构。由此来观察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者在资本下乡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图片


黄振华副教授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重视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二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家户还是宗族?实施国家治理是一个以具体的人为对象展开的,并以一定的人群为基本单元,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随即他又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基本单元两种基本取向及其互相比较。进而指出,家户在国家治理中居于一个更加自主的地位,并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最后阐释了家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挖掘其治理效能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


阮思余副教授主要围绕发言主题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探讨,主张回到中国的政治现实进行本土化的思考。第二个是探讨在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过程中,田野政治学的兴起。第三个是田野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构建中国政治理论的过程中优势是什么。第四个是田野政治学在建构中国政治理论时如何实现转向。最后他提出了中国政治学转向的三个论断:从实证调查转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兼具;从发现乡村转向知识生产;从乡村政治研究转向中国政治理论研究。

会议最后,王金红教授与杨和焰副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点评。王金红教授将本次对话会总结为中国的田野政治学和非田野政治学两大类,高度肯定了其中的创新性与理论高度,并指出两类研究在未来发展的融通与相互促进的潜力,同时对各位发言者的研究做了详细评论和补充,扩展了思考空间:田野政治学有必要分清跟历史政治学的关系;田野政治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农村政治研究,认为田野政治学就是农村政治研究,或者田野政治学就是农村政治研究的翻版,这样容易把田野政治学窄化和矮化。

杨和焰副教授分别对六位老师的发言做了简短的评论。高度肯定了这些研究对于增进相关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各位的发言转换和使用了传统的研究资源,比如说历史学对于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描述,实际上这些概念是社会学的概念,可能也是政治学的概念。我们在进行政治学思考的时候,尤其是建构田野政治学这样的一个新流派的时候,我们或许也需要构建田野政治学的话语体系,由此彰显田野政治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