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锋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虽是隆冬腊月,然而我们的心情正如同广州的勒杜鹃花一样,在寒风中傲然开放。因为我们学院连连举办了多场学术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更促进了我院与外院的学术交流,共同打造学术共同体。就在最近,我们刚刚成功举办了华南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政治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南粤政治学论坛2021年学术年会,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场重要的学术活动:华南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的田野政治学学术年会。我谨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对出席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自2019成立以来我院十分重视学院学术文化建设,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我院师生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努力下,我院政治学的发展初具特色,建设一流学校的一流学院、一流学科就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的目标。培养“守正创新”的新时代青年是我们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创新,就是要打破藩篱、推陈出新。因此,我们致力于将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研习相结合。这一切得益于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也受到我院良好学风建设的助推。
田野不仅出产农作物,更是学术生成的沃土。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正是在湖南农村身体力行,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正确的方向;费孝通先生将自己在乡村生活的经历撰写成文,才有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研究方兴未艾。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者张厚安教授等人成立全国第一家研究农村政治的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基层政权研究中心,重点就是从事村民自治研究。张厚安教授提出了“三个面向、理论务农” 20世纪90年代开始,徐勇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由村民自治研究往整个乡村治理领域拓展和延伸,提出研究方法上的“三实”,即实际、实证和实验。这为田野政治学研究定下了研究方法上的基调:强调村治研究的问题意识来自田野,追求“从农村研究农村”。在这一符合国情的研究基础上,徐勇教授提出“祖赋人权”这一基于中国事实的具有极强解释力的分析框架。“祖赋人权”的提出标志着该学术共同体在重构中国概念、建构中国理论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正如杨光斌教授所言,徐勇教授开创了以历史为底色思维的田野政治学,带领了中国政治学完成了从“高政治”到“低政治”研究的革命转型,使得中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中国性和价值性。
回溯整个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发展历程,华南尤其是广东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早在1996年徐勇教授就在深圳宝安驻村调研,敏锐地捕捉到万丰村、茔岗村等工业化进程中的村治新动向,并成为了其博士论文的重要案例支撑。“百村十年观察”项目也在广东选了10个长期观察点。近年来,从云浮到清远再到梅州,从佛山到东莞再到深圳,政治学“田野学派”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横向课题项目的方式深入田野调研,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市民社会最发达地区的时代脉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华南尤其广东是再次走在全国最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也是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改革的全方位拓展与延伸,这个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回答,尤其需要在扎实的田野研究基础上的政策性研究。这都为政治学“田野学派”提供了新的舞台。正因如此,我院才需要与徐勇教授的团队一起,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与理论回答。
自从90年代以来,我院政治学就与徐勇教授团队结下深厚友谊,政治学科学术带头人王金红教授在90年代末就参与到徐勇教授及其团队的学术活动中,进而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科尤其是与徐勇教授团队建成了良好的学术联系。今天我们两校再续前缘。进一步加强巩固两校联动,让田野政治学走向新的高地。
20世纪80年代初,彭丽媛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唤醒了沉睡中的农村,让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茁壮成长。今天,希望通过我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团队的交流,研讨,使田野政治学在希望的田野上产出更多学术成果,造福变革中的乡村。
最后,我宣布,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1田野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对话会正式开幕!
(本文是作者2021年12月3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田野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对话会的致辞,经作者审定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