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19:30:00

招生简章|欢迎报考华南师大政管学院!


一、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政管学院”)是一个年轻而富有底蕴的学院,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学科发展完善,拥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硕士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工 80 人,其中专任教师 65 人,行政教辅人员 10 人,辅导员 5 人;教授 15 人,副教授 27人,讲师 12 人,青年英才 11 人;博士生导师 11 人,硕士生导师 39 人,98%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有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 MPA 教师多人。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04.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照片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10.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揭牌仪式合照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15.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校友合照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19.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照片


学院坚持科研兴院,注重研究平台建设,现有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基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研究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与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研究机构,以及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新业态安全治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基地”、广州市新型智库“广州教育与人才强市研究中心”等多个市(厅)级科研平台,还有“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研究中心。


学院依托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已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广州市团委、天河区教育局、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广州市联通公司等单位建立起三十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招生计划


1、招生人数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25.png


2、招生分数及排位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30.png


三、专业介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高水平学术引领型的治国理政优秀青年政治学人。强化基础理论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等,具有“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华师政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平台较为宽广,学生综合实力较强,依托中国政治学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华师政治学社、南粤政治学论坛、南粤政治学读书会、华师政治学人(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曾获全国挑战杯二、三等奖,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现已形成到“双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或申请国(境)外名校研究生的优良传统。毕业后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校、中小学、社会组织等从事相关工作,稳步成长为行业翘楚、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38.png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师合影


行政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05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秉承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采取教研协同、理论实践结合、知识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着力栽培宽视野、厚基础、精专业、明思辨、强写作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出色,拥有多名“全国优秀MPA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我最喜爱的导师”;获批在研10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城市管理学》和广东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培养成绩卓著,曾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金奖、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每年输送一批学生赴国内头部“双一流”大学和境外著名高校深造。毕业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48.png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合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1988年开始招生,是全国首批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本专业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宽厚的学科基础、卓越的专业素养、深挚的教育情怀”育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发展需求,具备新时代公共意识并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领域管理实务与研究助理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出色,拥有多名“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我最喜爱的导师”;近5年获批在研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拥有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广东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获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挑战杯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每年输送一批学生赴国内头部“双一流”高校和境外著名高校深造。近40年来已为全国和广东省输送了大量高层次教育和管理骨干人才,学生去向辐射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和世界各地。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753.png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合影


四、对外交流


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外知名大学,以及港澳地区主要名校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定期派出师生赴境外学校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国际化交流氛围。


每年均有学生前往境外大学,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换学习,或攻读硕、博士学位。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CSNU暑假交换项目,学院选拔了24名学生赴加州大学北岭分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内容私人定制、学习环境深入体验、政府政务参观学习等方式,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


丰富的国内高校交流学习机会。每年都有与澳门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互派多名优秀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选派多名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交换学习。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02.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在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合影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10.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交流


五、学生风采


学院设有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党建中心、新闻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学生团学组织。各类学生组织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同学、培养社会所需之栋梁之材为工作宗旨,开展有益于同学成长成才的学习、科研、文体、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如“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学生课外科技“金种子”平台培育项目、科研导师制、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院运会、阳光体育节、歌手大赛、文艺晚会等,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成长氛围。


学院近年累计孵化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主赛道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等;红色专项赛道二等奖1项;绿美广东赛道特等奖1项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金奖1项、银奖3项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校赛金奖2项;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立项3项,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季活动之第二届广东大学生乡村治理调研竞赛3项。深入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共获批7项“攀登计划”广东省大学生课题项目立项并结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50余项,累计支持“金种子”及一般科研课题校级100余项,院级100余项。


在研学活动建设中,学院开展粤港澳“守正创新”跨境跨校系列研学活动,研学主题围绕社会治理之要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能力,活动辐射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等湾区内高校科研机构,辐射师生3000多人,曾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关注度高、累计7.5万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17.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荣获“挑战杯”竞赛荣誉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22.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荣获“挑战杯”竞赛荣誉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26.png

校外实践活动(蓝月亮企业游)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30.png

校外实践活动(比亚迪企业游)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33.png

校外实践活动(广汽集团)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36.png

校外实践活动(佛山南海创投小镇参观活动)



六、就业深造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深造工作,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有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教育机构、外资企业等。近三年共有157人考上公务员、事业编;多名毕业生就职腾讯、字节跳动、华为、大疆、四大国有银行、中国移动、南方电网、美的、格力等知名企业。


近三年共有44名同学保送至国内知名高校读研,84位同学成功考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境内知名高校研究生,59位同学被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录取,2024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33.74%。


七、学院网址、联系电话、官方二维码


2025年本科招生咨询群(QQ群):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44.png

学院网址: http://ggy.scnu.edu.cn/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48.png

联系电话:020-39310061

学院公众号:

微信图片_20250703145851.png